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专家谈
专家谈
提到盆底功能障碍,很多人会默认这是女性的 “专属疾病”,但事实上,男性同样会受其困扰。盆底肌作为封闭骨盆底的一组肌肉群,如同 “吊床” 般支撑着膀胱、前列腺、直肠等盆腔器官,还参与控制排尿、排便与性功能。当盆底肌因各种因素出现松弛、损伤或功能失调时,就会引发男性盆底功能障碍,其中尿失禁慢性骨盆痛是最常见且易被忽视的两大问题,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,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,需及时认知与科学干预。
一、男性盆底肌:被低估的 “核心支撑”
男性盆底肌由多层肌肉与筋膜组成,分布在骨盆底部,其功能远超人们想象:
  • 支撑功能:维持膀胱、前列腺、直肠等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,防止器官脱垂(男性虽较少出现明显脱垂,但盆底肌松弛仍可能导致器官位置异常,影响功能);
  • 控尿控便功能:通过收缩与放松,控制尿液排出与储存、粪便排出,是维持排尿、排便自主控制的关键;
  • 性功能相关:盆底肌参与勃起与射精过程,其收缩能力与性功能表现密切相关,如盆底肌乏力可能导致勃起硬度不足、射精无力等问题。
然而,男性盆底肌的健康常被忽视,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引起重视。事实上,多种因素都会损伤盆底肌功能,如年龄增长导致肌肉自然松弛、长期久坐压迫盆底肌、慢性便秘或长期憋尿导致盆底肌过度牵拉、前列腺手术(如前列腺癌根治术)对盆底肌与神经的损伤、肥胖或长期腹压增高等,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盆底功能障碍。
二、盆底功能障碍的两大典型问题:尿失禁与慢性骨盆痛
1. 男性尿失禁:难以启齿的 “尴尬困扰”
尿失禁是男性盆底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表现为无法自主控制排尿,出现尿液不自主漏出,尤其在咳嗽、打喷嚏、大笑、运动时明显(称为 “压力性尿失禁”),或伴随尿频、尿急、尿不尽(称为 “急迫性尿失禁”),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类型(称为 “混合性尿失禁”)。
(1)常见诱因
  • 前列腺相关因素:前列腺增生导致长期排尿困难,膀胱过度代偿,盆底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最终出现功能损伤;前列腺手术(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、前列腺癌根治术)可能损伤控制排尿的神经与盆底肌,导致术后尿失禁,多数患者术后短期可恢复,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长期尿失禁;
  • 盆底肌松弛:年龄增长、长期久坐、肥胖等因素导致盆底肌弹性下降、收缩力减弱,无法有效关闭尿道,出现压力性尿失禁;
  • 神经系统疾病:如糖尿病神经病变、帕金森病、脊髓损伤等,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信号传递,导致盆底肌功能失调,引发尿失禁。
(2)危害与影响
尿失禁不仅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(如需要频繁更换内裤、使用尿垫),还可能导致皮肤感染(尿液长期刺激皮肤)、社交回避(因担心漏尿不敢外出、社交),甚至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严重降低生活质量。
2. 慢性骨盆痛:反复难愈的 “隐秘疼痛”
慢性骨盆痛综合征是男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另一典型表现,定义为盆腔区域(包括下腹部、会阴部、腹股沟、腰骶部)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,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,疼痛程度轻重不一,可能为隐痛、胀痛、刺痛或灼痛,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尿频、尿急、排尿不适、射精疼痛等症状,常规检查(如 B 超、尿常规)往往无明显异常,容易被误诊或漏诊。
(1)核心成因
慢性骨盆痛的病因较为复杂,多与盆底肌功能异常相关:
  • 盆底肌过度紧张或痉挛:长期精神压力大、焦虑、久坐、长期憋尿等因素,导致盆底肌持续处于紧张状态,无法正常放松,引发肌肉痉挛,进而出现疼痛,形成 “疼痛 - 肌肉紧张 - 疼痛加重” 的恶性循环;
  • 盆底肌损伤:如运动损伤、外伤、手术创伤等导致盆底肌局部炎症反应,炎症刺激神经,引发慢性疼痛;
  • 神经敏感性增加:长期疼痛导致盆腔区域神经敏感性升高,即使轻微刺激也可能引发明显疼痛,进一步加重症状。
(2)诊断与误区
由于慢性骨盆痛缺乏特异性体征,常规检查难以发现明确病变,部分医生可能误认为是 “前列腺炎”“膀胱炎” 等疾病,给予抗生素治疗,但效果往往不佳。实际上,多数慢性骨盆痛与盆底肌功能异常相关,需通过盆底功能评估(如盆底肌肌力检测、肌电图检查)明确诊断,避免盲目用药。
三、盆底康复:科学改善功能障碍的核心手段
针对男性盆底功能障碍,盆底康复是安全、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,通过针对性训练与治疗,恢复盆底肌的收缩力、弹性与协调性,改善尿失禁、慢性骨盆痛等症状,常见方法包括盆底肌训练、生物反馈治疗、电刺激治疗等。
1. 盆底肌训练(凯格尔运动):自主锻炼的基础方法
凯格尔运动是通过主动收缩与放松盆底肌,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,适合轻度尿失禁、盆底肌松弛或慢性骨盆痛(盆底肌紧张型)患者,可在家自主练习,具体步骤如下:
  • 找到盆底肌:在排尿过程中尝试中断排尿,感受收缩的肌肉即为盆底肌(注意不要长期通过中断排尿寻找肌肉,以免影响膀胱功能);
  • 正确收缩:保持腹部、臀部、大腿肌肉放松,专注收缩盆底肌,如同忍住排尿与排便的感觉,收缩后保持 3-5 秒,然后缓慢放松 3-5 秒,重复 10-15 次为一组,每天练习 3-4 组;
  • 循序渐进:初期可从收缩 1-2 秒开始,逐渐延长收缩时间与增加组数,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肌肉疲劳或疼痛。
坚持规律凯格尔运动,多数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 1-3 个月内可见症状改善,慢性骨盆痛患者通过放松式凯格尔运动(收缩后充分放松),可缓解肌肉紧张,减轻疼痛。
2. 生物反馈治疗:可视化的精准训练
生物反馈治疗是借助仪器(如肌电图生物反馈仪),将盆底肌的收缩情况转化为视觉信号(如屏幕上的波形、数值)或听觉信号,让患者直观了解自身盆底肌的收缩状态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收缩方式,纠正错误的肌肉收缩模式(如过度收缩腹部肌肉而非盆底肌),实现精准训练。
该方法适合盆底肌收缩力弱、收缩不协调或无法正确找到盆底肌的患者,尤其对尿失禁与慢性骨盆痛患者效果显著。通常每周治疗 2-3 次,每次 30-40 分钟,疗程为 4-8 周,多数患者在治疗 2-4 周后症状明显改善。
3. 电刺激治疗:被动激活的辅助手段
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,被动引起肌肉收缩,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,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痉挛与炎症,适合盆底肌严重松弛、主动收缩能力差(如术后尿失禁)或慢性骨盆痛(肌肉痉挛型)患者。